创新样板工厂

非晶智芯团队

Smart Materials and Sensor Devices Group

共话智能感知新图景,声学传感器交流研讨会圆满落幕

发布日期:2025年4月15日
作者:chenxi

2025年4月13日,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大湾区智能传感器工程中心联合主办的“声学感知·智启未来:技术革新与产业融合”声学传感器交流研讨会在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会议汇聚国内声学传感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围绕“声学感知新范式、产业智慧化变革”主题,通过八个专题报告与圆桌对话,探讨声学传感技术的前沿进展与产业化方向,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本次会议由中科华芯(东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亿欧网盟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1

前沿报告:技术突破与场景创新双轮并驱

会上,八位来自学界与产业界的嘉宾分享了声学传感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趋势洞察。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张超研究员以“AI+sensor打造智能传感器平台生态”为题,提出了融合人工智能与传感硬件的协同创新模式,强调生态化平台对行业降本增效的推动作用以及工程师文化和资源整合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通过多元化合作共享资源,形成传感器产业链协同创新。中科院声学所颜永红研究员以“AGI时代的声学信号处理”为题,提出了软件重塑声学传感器算法的新范式,探讨其对传统声学技术的颠覆性创新,系统性地对比分析了声学理论机理驱动与数据驱动在模型训练中的区别,并分享了声学理论驱动的研究引领行业创新的典型案例。

图1:报告人:张超(左图)| 图2:报告人:颜永红(右图)

中电科第三研究所声学部主任周瑜研究员系统解析了水声换能器作为海洋探测的核心器件,在军事、商业和科研领域具有战略价值。指出新型复合材料与结构、工艺的创新有望突破低频性能限制,拓展其在深海探测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苏州海吉芯微电子总经理助理赵成龙从MEMS麦克风产业视角出发,分析总结了自主可控的硅麦MEMS工艺路线及其挑战,以及基于平台式电容传感器在固体传声器、电子听诊器等新兴应用的创新探索和实践。

1

图3:报告人:周瑜(左图)| 图4:报告人:赵成龙(右图)

西北工业大学余亮教授深入解析了对于航空机械设备的噪声识别、监测与控制方法,从频率、随机性、稀疏性角度提出了系列创新算法,并结合航空、工业、医疗等各种应用场景进行了具体应用案例分享。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工业声学技术总监杨杰介绍了中心在电网、机械故障、噪声识别等工业声学成像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的进展,重点讨论了被动声学成像技术,即通过麦克风接收目标声源信号并进行波束形成算法处理,以实现空间声源分布的可视化。

1

图5:报告人:余亮(左图)| 图6:报告人:杨杰(右图)

北京科技大学李世奇博士介绍了干耦合声波测试技术如何通过非接触式检测,实现岩石应力监测与地下结构安全的精准评估,为地质勘探与基建安全提供新工具。北京洛必德科技首席产品官戴中原从服务老年群体需求消费端切入,提出“大模型+具身智能”将重构人机语音交互逻辑,并现场提出了多种实际应用场景,展现声学技术与AI融合的无限可能。

1

图7:报告人:李世奇(左图)| 图8:报告人:戴中原(右图)

圆桌对话:共绘具身智能时代声学感知蓝图

在本次声学技术研讨会的圆桌讨论环节,来自产学研各界的八位嘉宾围绕“具身智能时代的声学感知与应用”展开深度对话。

大湾区代表性企业台铃科技、视源股份,朝阳电子、佳禾股份、艾博尔,以及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西北工业大学、诺必德科技等专家参与研讨,中科华芯(东莞)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毛思宁主持。

企业专家围绕先进车机交互、教育场景智能化、智能可穿戴、大型会议降噪拾音、居家养老机器人、电机诊断等场景,结合大模型的应用,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1

1

助力大湾区,共筑声学传感创新高地

在大会开幕式上,东莞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晏晓辉发表致辞。他指出,作为全国知名的制造业基地,东莞正在高端传感芯片、5G射频芯片等关键领域重点布局,致力于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晏晓辉强调,大湾区智能传感器工程中心组织举办专题研讨会是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创新链条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1

1

未来,工程中心将围绕传感器“声、光、电、磁、力、热”多个技术方向,实施“创新链-产业链-生态链”三链融合战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打造传感器+AI一站式生态服务平台,助力大湾区全力打造千亿级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

1

合作意向征集:

感谢您为推动智能传感技术发展作出的贡献!